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的大脑的一种能力,往往是基于经验的。思维惯性表现为这次这样解决了一个问题,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表面看起来相同的问题,不由自主地还是沿着上次思考的方向或次序去解决。比如说到西瓜,头脑中就会立即浮现出西瓜的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经常见到和吃到西瓜,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对西瓜的综合印象。如果这时候有人对你说西瓜是方形的、酸的,你一定会反驳说:“不对,西瓜是圆的、甜的!”经验已经使你对“西瓜”的思维形成了“惯性”。
所谓思维惯性(又称思维定式)是人们根据先前的活动和已有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固定思维模式,即思维习惯。
思维惯性可以使人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相当熟练,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缩短思考的时间,提高效率。例如专家们常常能很快找到解决本专业问题的有效方法,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存在许多有关专业问题的思维定式。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效率地理解和解答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在学校里,老师经常会鼓励学生准确而迅速地形成学习上的思维定式。
思维惯性是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累积下来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对世界、对客观的认识和认知的规律、途径,是人后天“学习”的结果。所以思维定式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儿童由于没有太多的经验束缚,思维具有广阔的自由空间—儿童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天真的,甚至是可笑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人们就会逐渐形成惯性思维,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往往凭以往的经验去判断,而很少再去积极思考。这对于创新性问题是不利的,阻碍了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造成思维的僵化和呆板,使得人们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受到阻碍。
某种意义上说,思维惯性是创新思维的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