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型思维惯性是指人们不假思索地盲从众人的认知与行为,俗称随大流。从众型思维惯性最大的特征是人云亦云,没有独立思考的品格。其根源在于人类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为了维持群体生活,就必然要求群体内的个体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便会成为“从众惯性”。思维上的从众思维使得个人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能够消除孤单和恐惧等有害心理。另外,以众人是非为是非,人云亦云是一种保险的处世态度。在社会中,如果一个人从众惯性差,常常被大家认为是“不合群”、“古怪”、“鹤立鸡群”等。只要有机会,大家就会对这种人进行攻击。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人们从小就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的是乌鸦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用嘴把衔到的小石子放到瓶子里,使没装满水的瓶子里的水位得到提升,喝到了水。大家都夸乌鸦聪明。几年后.老乌鸦的后代3只小乌鸦之间进行了一场新乌鸦喝水竞赛。第一只小乌鸦得到了老乌鸦的嫡传,采用被大家公认为好的办法,到处去找小石子,用数量多的小石子来提升水位,水是喝到了,就是有点费时费力。在场的观众都叫好,说还是老办法好。第二只小乌鸦善于观察,看了看瓶子放的倾斜角度,在倾斜的基底处用嘴凿了凿,然后把瓶子推了推,产生一个倾斜角,水就流出来了一些,它也喝到了水,且要比第一只快一些。这时,台下的观众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说这是什么办法呀,不算数。就在大家议论的时候,第三只小乌鸦心想我得动点脑筋,要是仿照前两只小乌鸦的做法最多和它们打个平手,灵感一闪,它衔了个麦秆,直接放到瓶子里,吸着喝,结果最快。此时,台下观众像捅了马蜂窝一样,大多数人都说这是违规,应该判第一只赢。但也有的说比赛就是看谁最先喝到水,谁就底。最后,老乌鸦颇为感慨,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想当初自己不也是打破常规才被大家表扬的么,遂判第三只小乌鸦赢。
其实,并不是大家都说好的办法是最佳的办法。第二、三只小乌鸦打破从众惯性和老乌鸦敢于承认的勇气都值得人们反思。如果在处理和决断事情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或不敢坚持主见,仅仅是服从众人,最终形成的是人的情性、盲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