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型思维惯性就是在思考问题时不顾实际情况.不加思考地盲目运用书本知识切从书本出发、以书本为纲的教条主义思维模式。书本知识对人力所起的积极作用确实是巨大的。但书本知识也有其弱点,即滞后性。随着杜会的发展,知识只有不断更新才能成为有效行动的信息,才能推动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由于书本知识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二者并不完全吻合。于是,就有了书呆子、书生气、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说法。
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如果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并非就是力量。实际上人们只能认为知识是潜在的力量。要能够正确、有效地应用知识,它才能成为现实力量。不能认为谁读的书多,知识丰富,谁的力量就大,创新能力就强。
在天文学史上有类似事例:天文工作者勒莫尼亚在1750-1769年,曾先后12次观察到了天王星,但是有关天文学著作却一直认定,土星是太阳系最边缘的行星,太阳系的范围到土星为止。这一书本知识牢牢地束缚了勒莫尼亚,使他始终未能认识到,他所发现的这颗星也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直到+几年后,才最终由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于1781年加以认定。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某军事科研部门在研制一种高频放大管的时候,科技人员都被高频率放大能不能使用玻璃管难住了,研制工作一直没有进展。后来,发明家贝利负责的研制小组承担了这一任务,上级主管部门鉴于以往的经验,要求研制小组的人员不得查阅有关书籍,经过贝利小组的努力,终于研制成功频率高达1001个计算单位的高频放大管。在研制任务完成以后,研制小组的人想弄清楚为什么上级要求不得查阅资料。他们查阅了有关书籍后都十分惊讶,原来书上写着:如果采用玻璃管,高频放大管的极限频率是25个计算单位。可见,如果在研制过程中受到书本限制的话,研制人员就没有信心研制这样的高频放大管了。
书本知识是人们经过头脑的思维加工之后得到的一般性的东西。知识和创新能力之间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二者既有统一的一面,同时又有矛盾的一面。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越多,对创新能力的提高越有利,这是主要方面,这一点大家都十分注意。二者之间的对立面表现在,知识增多,创新能力不一定相应地提高,更不具有量的正比例关系。因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所突破,有所开拓,如果只是局限在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是很难有所创新的。另外,由干创新的对象是运动的、发展变化的,人们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已经有的某些知识会显得陈旧过时,会暴露出其不足的地方。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知识有可能成为创新的障碍。
深圳市蓝博思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39453号 业务范围:研发管理 可靠性管理 IPD咨询 技术创新 TRIZ
GMT+8, 2025-5-1 18:55 Processed in 0.035366 second(s), 16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