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立公共技术平台的一些思考
文/汪令祥
前段时间研发任务紧,公司开展的IPD流程管理培训课程我没能参加。但从获取的培训材料、论述试题等诊断信息可以看出,公司当前的 研发管理确实存在有相当大的不足。这些不足不仅体现在思想层面,也体现在部门设置、制度设置、岗位设置上。 从我当前从事的研发项目和这几年在阳光兼职获取的一点体会来看。就论述题12,个人感觉咨询顾问的诊断比较深刻。虽然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产品也越来越多。但确切的说,没有几种产品能形成规模化、模块化的开发和生产。就其原因,不外乎是一开始就没能细分市场客户的需求和确定产品之间的共性,由此导致相应的产品开发人员缺乏从产品中提炼出与其他已有产品共性的动力,并且产品开发过程中,与其他产品开发人员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每人负责一部分,各行其事,你研发你的东西,我研发我的东西。研发的成果也成为了个人工作量的体现和私人知识储备。 要解决此种问题,我个人认为:建立产品的公共技术平台是当务之急。并且从目前我公司的实际情况看,公共技术平台的建立是可行的。以下是我关于电气设计环节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公司的产品具多,但就电气设计根本,无外乎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块。这里面硬件的离散性在我公司表现的尤为明显,但恰恰也是最易形成公共技术平台的一块。从公司三块主打产品(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电力系统电源)的硬件资源看。这三类产品共性的地方太多: 控制部分:开关电源电路、电压电流检测电路、同步信号检测电路、DSP核心控制板电路、CAN通讯电路、485通讯电路等; 主电路部分:(根据不同的功率等级)主电路支撑电容、功率模块、模块驱动电路、模块吸收电路、滤波器件(如电容、电感)等; 液晶显示及界面部分:液晶类型及外围电路等 硬件公共技术平台的创建,必须经过技术评审。同一功能不同版本的电路或PCB布局,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功能测试,择优选定某一版作为实现此功能模块的技术平台,其他版本淘汰并硬性规定而永不再用。 软件技术平台的建设,在当前环境下比较困难。原因是专业性较强,可控性、通用性和可读性不高。公司也已经意识到此种问题,并已经建立软件受控机制。但从实际效果看,个人认为收效甚微,因为没有建立软件审查机制,受控软件尤其是处在研发过程中的软件受控一直流于形式。 软件公共技术平台在创建过程中,审查或强制机制必不可少。针对某一类产品,前期的以审查后的受控软件作为版本,并针对此版本,公司成立的此产品技术管理团队再进行细化、优化。把相应软件功能分割为可读性强的各个子模块(各个宏),每个模块的功能单一并规定了标准的输入输出寄存器名。这样分割好的每个模块便可成为最初的软件公共平台。 公共技术平台的建立是较为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会涉及到大部分研发人员的个人利益,推行起来阻力会很大。但考虑到公司长久、健康、快捷的发展。我认为此项工作应尽快提上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