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活动是开发新产品的实质性工作。在PACE中,结构化的开发过程明确了应做什么开发上作,相应的先后次序,其间的关联性,以及开发项目的标准术语。在评审过程中,我们发现,开发活动的结构中有三种一般性的缺陷:
<1>没有任何明确的产品开发结构的公司,
<2>有具体过程手册但并没得到遵守的公司,以及
<3>有结构化的过程但并不能改进或加快开发进度的公司。 对第一种情况来说,公司必须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不断地“重新发明车轮”,即重新定义产品开发过程。每一个项目小组都定义它要遵循的过程,结果,不同的项目小组即使在执行相同的或相似的任务时,开发方式也迥然不同。这种模式延长了开发周期,整个公司的项目小组都易犯同样的错误。 对第二种情况来说,过程被文档化了,但是并没有得到执行。典型的情况是,某个职员在程序手册里定义开发过程,然后把手册散发出去,天真地期待着每个人都会遵守它。结果当然是他们并不遵守,多数情况下,他们不遵守反而好一点。项目小组又各自将自己的那一套流程搬了出来。 对于第三种情况来说,开发过程已得到明确和遵守,可惜这个过程天生就效率低下。令人吃惊的是,许多公司在规范过程时,只是简单地将他们的现有做法写成文件,哪怕这个过程效果差。结果是把问题制度化了。 在评审开发过程时,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着下列缺陷: 无章可循的开发活动导致产品不断更改。 由于对必须完成什么样的开发活动及何时完成有误解,因而造成项项目计划不周、及准备不足。 缺乏通用术语以及由此引起的理解问题,导致开发工作不理想。 产品开发定义过于详细,尤其是缺乏结构的定义,使得开发效率不高。 每一步都有多个签字盖章的官僚过程延缓了开发工作。 缺乏并行工程,因为它没有被设计到结构化开发过程里。 缺乏开发活动的周期时间指导,导致项目进度不准确, 由于没有将责任落实下来,导致未能不断地改进产品开发过程。 在PACE范围内,核心小组用结构化开发过程开发产品,这将确保一致性并避免各小组创立各自的过程。一个通用的结构化过程也可以使用通用的周期时间指南并为持续改进打下基础。 按照PACE的方法,一个结构化开发过程包括几个等级。在阶段评审过程所提供的框架中,一般有15到20个主要步骤来定义一个公司的产品开发过程,每一步又分成10到30项任务,规定每一步如何在公司里得以实施。这些任务又为每一步骤定义出标准周期时间,因此可以根据这些基本步骤编制进度表、预估资源需求、制定计划及进行管理。 每一项任务还可进一步细分成各种各样的开发活动。根据任务的性质,每一步骤的开发活动数量从几个到二十或四十个不等。总的来说,各步骤与任务永远适用于各种项目,但开发活动则因项目不同而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