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采访的一家计算机公司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经过多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之后,该公司遇到了重重困难。发展速度放慢,部分原因是由于产品开发周期的拖延。虽有推出新产品的许诺,却往往没有兑现。尽管有些竞争对手也有类似的闪失,但其他的竞争对手最终还是如期推出了产品,抢占了很大一部分市场。该公司迫于市场压力,将仍未经过过程修正的新产品勉强推向市场,结果由于试用期内客户反馈回来的技术问题日益增多,售后服务的成本也急剧增加。设计更改太多使订单更改流程也失去了控制。这种种变故使企业不得不推迟正式批量生产的时间,因此客户,许多是长期的老客户都颇有微词。有一个销售人员悄悄地告诉我们说他建议客户不要对新产品下订单,而是去购买老一代的折价产品。企业内部士气低落。项目工程师为了解决项目问题搬到公司来住,他们每星期工作八十个小时或者更多的时间。两个很有威信的工程师,一位是软件工程师,另一位是硬件工程师,最近都离开了这家公司,加入到另一个较小的竞争对手的阵营。此外,还有谣传别的技术人员也四处散发简历准备跳槽。一个疲惫不堪的项目经理说:“有一点是肯定的,我再也不会按照这种方式开发产品了”。
在必须采取某项措施的时候,工程部的副总经理便组织了一个内部突击小组,对现有的开发流程进行审核,发现它随意性很大。他们对新近完成的几个项目进行“验尸”,发现有许多特殊问题和不尽人意之处,最后决定需要采用一套新的开发流程。这任务交给了一个小组来完成。经过几个月辛勤的工作后,小组拟订了一份描述新流程的文件。该文件被发放至企业的各个部门。小组的宣传攻势很猛,到处分发过塑卡片,卡片上写着新流程的概要。几个项目小组都试图采用这一流程,但都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能坚持。有些项目则因己进入开发中期或末期而不可能使用新的流程,还有的项目小组在执行新流程过程中遇到了具体的困难。总之,所有的项目小组都可找到反对它的理由。其中一个项目小组甚至认为它太长,没功夫通读。新流程制作小组因此与多方会晤,鼓励他们使用这一方案,但这些会议都变成了抱怨会。最后,文件的作者们也对此失去了兴趣,纷纷回到别的岗位以免受到更多的责备。这份文件出台六个月之后,没有一个项目小组是按此新流程行事的。有的人保存着那些过塑的卡片,或者仍借用某些高层阶段的名称来描述项目的进展情况,但那份三英寸厚的流程文件己被束之高阁,既无人翻阅也无人使用。
|